山重水複,抑或柳暗花明?
山重水複,抑或柳暗花明?
李雪誼 牧師
得不承認,2020年全世界的教會都因為居家避疫,而處在一個非常獨特的時期。當疫情緩慢消退,家門打開,人們又逐漸回到流動的社會時,我們回首這個獨特的隔離時期,是否會從中讀到一些非隔離讀不到的資訊?當教會不能做使之成為教會的第一件事——聚會——的時候,是否會讀到一些關於牧養的新內容?
一、山重水複:牧養的受損 居家避疫給牧養帶來巨大影響,比較顯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人心被媒體大大吸引
因為大家關心疫情,所以會關心新聞。大家都迫切想知道疫情的最新進展。一面看到負面消息心思沉重,一面還是迫不及待地要看負面消息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人的心思、人的關注很自然被吸引到媒體所提供的話語上。
作為基督徒知道話語對人的重要性。人的心一旦被不是出於神的話語充滿佔據,並整日思想,逢人就探討交流,長期下去生命的狀況可想而知。
同時,消息來源不同,立場就不同,當然結論也可能會截然不同。這就造成人的混亂,以及不信任。這樣情況久了,心裡就會無助彷徨。我,究竟應該相信誰?應該相信哪一個消息?哪一個媒體?哪個消息是正確的,哪個消息是謠言,哪個消息僅僅是為了某些政治立場而寫?人心中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。
- 實體聚會被切割
實體聚會不是不存在,而是被切割。從整體教會的聚會,被切割成一個一個的家庭單位,甚至一個人一個人的單位。似乎透過軟體可以一起敬拜,但不可否認事實上實體的聯結已被切割成更小的單元。這使得一部分正在靠著人的扶持、人的聯結,而逐漸被吸引到主面前的弟兄姐妹失去很大的支持。
- 肢體關係仿佛“異地戀”
弟兄姐妹的聯結,有人開玩笑地說:“仿佛異地戀——見不到面,只能靠通訊來聯絡感情”。大家都知道異地戀的艱辛,實體面對面和視訊面對面差別之大,無需多說了。儘管我們可以很屬靈地說,有主勝過一切,聖靈會聯結我們⋯⋯都對,但這是我們生命成長的方向,而不一定是生命的現狀。人仍有軟弱, 仍有老我,仍有轄制⋯⋯人還在被建造的過程中,需要彼此扶持。沒有人可以完全脫離與弟兄姐妹面對面的互動。無法面對面的肢體關係,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。
- 主日崇拜失去崇拜感
因為在家裡,隨自己意思的試探和誘惑變大。主日聚會可看可不看,我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, 穿著睡衣看,吃著零食看,斜躺著看,邊做事邊看…… 各種可能性。
因為大部分是放錄影,缺少實體中與講員的互動,如目光對視,笑聲,偶爾提問等;也缺少了感知會眾同時的回應,如震驚、笑聲、感動等。
總之,主日崇拜失去崇拜感。
二、柳暗花明:牧養的個人化及深度化 雖然疫情隔離使得牧養增加難度,甚至受到虧損,但是也因為疫情隔離,能更清晰地看到牧養中一些還需更多建造的重點。
- 牧養個人化
這次疫情中體現出牧養中的重點:個人化。
也許和灣區弟兄姐妹的職業特點有關,在牧養的時候比較容易標準化、制度化。換句話說,就是標準比人高,鞭策人用行為去達成標準,而非與神建立關係,生命活潑地生長。社會精英意識進入教會,成為“教會精英意識”——靠自己努力成為“精英“基督徒。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談論策略、標準、制度,這些都是好的,也是必要的,但是不可忽視的是,同樣的策略、標準、制度對不同的人會帶來不同的結果。
當個人的生命正確時,就是合神心意的時候,才能萬事互相效力,才能使策略方法發揮好的作用。
比如:現在主日可以聽完教會的講道,到別的教會去聽主日資訊。對於心意正確的人來講,他可以有更多的資訊和糧食餵養自己;但對於心不對的人來說,就是到處逛逛看看挑肥揀瘦,更加不委身,反而生命受虧損。
現在當聚會被迫停止,倚賴的標準化被拿走,統一的時間、統一的地點、統一的屬靈氛圍⋯⋯發現瞭解“羊群”屬靈狀態的標準拿走了,以前如果固定聚會,是一個標準;不僅固定聚會,還每次準時出席, 又是一個標準;不僅固定聚會,還準時,並且參與服事,更是一個標準⋯⋯但是現在這些標準拿走了,如何瞭解“羊群”的屬靈狀態?這會顯出個人化牧養的足或乏。每個人不一樣,生命狀態不一樣,教會的管理,教會的行政體系需要制度化,但牧養很難制度化,也不應該制度化。
如何回應?迫切加強門徒訓練。
耶穌自己三年半帶領12門徒,小的團隊,加上長時間相處,主為我們設立了榜樣。組成小的團隊,不超過12人,以3-4人為佳,有屬靈成熟的帶領者,有屬靈同伴,也有屬靈更年輕的肢體。透過神話語的分享和生活的分享,建立個人化的牧養。
- 牧養深度化
這次疫情還體現出牧養中的另一個重點:急需深度化。
居家避疫,使很多“羊”感受到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夠。隔離,讓很多會眾無法以人的聚集,人的熱鬧,或其它很多的外在形式來讓自己感知信仰,激勵信仰;拿走“人”的關係,發現“信徒”的關係並不深刻。
“人”的關係,是以我的感覺好不好為基礎; 而“信徒”的關係是以神為中心,信徒在一起看重神的話語,能彼此激勵在生活中走主的道路。
不少信徒平時不願意打開自己,注重隱私,信仰只是茶餘飯後修身養性的美好事物,而不是改變生命的重中之重。疫情中,就感受到淡薄關係的害處。發現平時倚靠的是人的關係,而非信徒的關係。
當實體聚集的崇拜不得不被打散,而進入家庭時,牧養也可以趁此機會進入家庭,進入更深之處。
A. 主日崇拜增加崇拜感
1)鼓勵會友換裝準時出席;就算在家中,也準時開始聚會,並且換上平時出行的服裝,從態度上先端正,增加崇拜感。
2)契友彼此拍照激勵;為了能堅持,契友完成 1)之後,拍照發送群組打卡,彼此激勵堅持下去。
3)聖餐在ZOOM中共同領受。
B. 針對疫情錄製專題影片
如寇紹涵牧師的“戰疫家書”,針對弟兄姐妹在疫情中碰到的各種情況進行回應。
C. 平日聯結
1)每日打卡靈修:同工群;不同群體的小群…… 神的話語餵養進去,大家一起往前走,彼此監督很重要。一看大家都堅持,自己就會跟上來。
2)每週代禱事項收集發送。在家中上班,比以前有更多機會跪下禱告,每週收集發送代禱事項,瞭解彼此,也在禱告中紀念彼此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作者為基神校友,2016年畢業生,現於曙光華人基督教會服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