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惠師行傳:路加的聖靈降臨敘事 (中)
保惠師行傳:路加的聖靈降臨敘事 (中)
顏新恩 弟兄
2.五旬節:聖靈降臨
五旬節是以色列民族三大節日之一,另外兩個是逾越節和住棚節(代下8:13)。
五旬節(Pentecost)名稱來自希臘文“五十天” (πεντηκοστή),因為這節日在逾越節后的第五十天。猶太人以慣常喜歡的數字稱之為“七七節”。在希伯來原文(חַג שָׁבֻעוֹת)中,其意思是幾周的節日(feast of weeks),七十士譯本(LXX)的希臘文“五十”通常與“日子”(day)連用,指收割節。在這節日,以色列人會朗讀《路得記》,顯然與收割的背景相關。24 不過,五旬節作為新約教會的誕生日,《路得記》有著更為美妙的關聯:福音的收割,包括外邦人。即使是像路得那樣原本落在咒詛之下,不被允許進入上帝之會(the congregation of the LORD)的人(申命記 23:3)。因此,我們看到:聖靈在五旬節降臨,開啟了與萬國萬民(all nations)相關的宣教運動。
五旬節事件的神學詮釋(2:1-36)
聖靈降臨的重要標記之一是“方言”(γλῶσσα: tongue),被聖靈充滿的使徒們“講起了別國的話”。這引起了驚奇與騷動,當然也伴隨著嘲諷:“無非被新酒灌醉了”。雖然這是民眾的誤解,但“新酒”很可能指向了一個雙關含義。在保羅書信中,聖靈與酒經常放在一起(弗5:18﹔西3:15),灌醉酒與聖靈充滿有著某種相似性。25 面對民眾的誤解,彼得起來辯護。他一是訴諸常識,二是依據舊約。
彼得對眾人說,猶太人不可能在早晨飲酒。這是他們非常熟悉的傳統。而且,喝醉酒的人不可能如此清醒(論証)。那麼,究竟發生了什麼?不是醉酒,而是被聖靈充滿!“聖靈充滿”又是什麼事情?他繼續論証道,雖然這是一件新事,但有古老的先知預言。也就是說,是以色列信仰的一部分。就如《約珥》所記:聖靈澆灌是上帝救恩臨到人類的末世征兆,使人可以因呼求主名而得救(2:16-21)。彼得之后的舊約引申解釋,可以視為是新約神學的“第一塊石頭”:耶穌是主。26 復活就是他基督身份的顯明(羅1:3-4),大衛的詩篇(徒2:25-36)印証了這一點。第一處引自詩篇十六篇8至11節。彼得的解釋突出了復活主題,特別重申“靈魂不撇在陰間,聖者(的肉身)也不見朽壞”(27,31)。其邏輯簡潔明了:大衛早已作古,他的肉身也並沒有“不朽壞”,因為大衛的墳墓就在附近。因此,經文所指必另有其人—即復活的耶穌。也隻有復活才解釋了“不朽壞”的預言。而且,他已經被神高舉坐在自己的右邊。同樣是大衛的詩篇(110:1)預言了這一幕。詩篇110:1在新約中的意義非同小可。根據新約希臘文NA28索引,它在新約中的引用共有15次(不包括暗示),是所有舊約經文中最多的。27 他以引用兩段詩篇說明,這是彌賽亞登基的實現。聖靈降臨的重要見証之一是要天下人都知道:上帝已經立耶穌為新君(彌賽亞)。
耶穌的彌賽亞身份,雖然歷史上有過很多爭論,但都不及第一世紀猶太人所引發的困惑。眾所周知,在任何文化中,合法的君王身份不可能是自封的,必須是授予的。猶太傳統尤其如此。依據舊約,儲君與新王的合法身份必須受膏確立(撒上16:1-13﹔撒下5:1-5),這正是彌賽亞之希臘文受膏者(the anointed one)的依據。盡管耶穌頻頻自稱是舊約應許“要來的那一位”,卻沒有任何權威(組織)人士的認証。他的門徒很清楚這一點,因為他們也是猶太人。可為什麼他們竟能信(他是彌賽亞)呢?最重要的答案或許就是因為他是受聖靈的膏立。如果說五旬節前對聖靈是一些朦朧印象的話,在經歷聖靈降臨后,如今則是“真相大白”。根據猶太傳統,這是否合理?首先,我們需要留意並理解,神權政治(theocracy)是以色列長久的傳統,某種程度上也是唯一的正統。掃羅王的出現更多是人民的意願,此后才形成通過祭司或先知膏立君王的儀式。換句話說,彌賽亞身份的終極因素是神權(Divine authority)。那麼,耶穌不經過祭司或先知的儀式被立為彌賽亞,是否有效?希伯來書作者引用著名彌賽亞詩篇第四十五篇(7-8),論証上帝膏抹耶穌勝過他的同伴(來1:8-9),第八節所列的“沒藥沉香肉桂的香氣”正是傳統膏油制作的材料,有限定性條件且不許個人使用(出30:23,29-30)。我們並沒有看到新約中上帝如何用物質香料膏耶穌。因為膏油不過是象征,聖靈才是本質(1約2:20)。而上帝是以聖靈膏耶穌(太3:16-17﹔約3:34)。是故,既然耶穌由神親自借著聖靈所立,不僅沒有違背傳統,恰恰是舊約預表的實現與完結。保羅在羅馬書開頭定義福音的時候,便引用初期教會的這一信條作為依據(羅1:3-4)。28 耶穌是“神的兒子”(即彌賽亞)29 是依據“聖善的靈”(The Spirit of Holiness)。五旬節雖然不是耶穌受膏的時候,但聖靈降臨的事件,對於理解耶穌的身份具有決定性意義。而且,也唯有聖靈的臨在,人才會認識並相信耶穌的彌賽亞身份。
類五旬節三次降臨的記述
《使徒行傳》共有四次聖靈降臨的記載。除了五旬節外,還有第八章(14-17),第十章(44-48)和十九章(1-5)。四次的記載不僅隻是歷史事實,也反映了路加編寫《使徒行傳》的神學見解。
聖靈降臨是一個獨立的事件,並不必然由認信和洗禮發生。第八章是奉耶穌的名洗禮,但聖靈卻還沒有降臨﹔第十章則是還沒有受洗,聖靈就已經降臨﹔十九章情況則是雖然認信耶穌是基督,且受了約翰式的洗禮,聖靈也是還沒有降臨在他們身上。路加由此說明,即使信仰正統,禮儀合乎聖經,也並不保証就有聖靈臨在。相反,即使還沒有正式的“入會”禮儀-洗禮,聖靈也可能降臨在他們身上。究其特殊性,自然是有多方面的原因。
第八章的重點在撒瑪利亞。有意思的是,約翰和彼得同行。在路加福音中,他與撒瑪利亞有一個特殊的關聯(9:54),就是約翰(和他兄弟雅各)曾希望有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撒瑪利亞村庄。現在,他目睹聖靈降在撒瑪利亞人身上!30 雖然此處沒有交代使徒二人如何知道他們領受了聖靈(其他三次都有特別明顯記號如方言),但我們假定有發生類似五旬節的情形(當然不一定也不必完全相同),以至於使徒們可以非常清楚的辨認其特別印証,也是十分合理的。而且,行邪術的西門也“看見有聖靈賜下”。在下文彼得的解釋中,聖靈降下與“恩賜”有關(8:20)。
繼第八章教會向撒瑪利亞(人)區域擴展后,接下來是極為重大的一步:向外邦人。在第十章的戲劇性事件之前,路加在第九章記載掃羅大馬色路上的經歷。這是一個伏筆:外邦使徒的出現。彼得在頗費周折同時又不可抗拒的情況下,去了哥尼流家裡。當然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。就在講道的時候,聖靈降臨在聽道的人身上,說起方言來。使徒和耶路撒冷一起去的人都甚為詫異:因為聖靈竟然也降在外邦人身上!自然而然地,他們為外邦人受洗。這個事件的意義非凡,Chase稱之為“外邦世界的五旬節”(the Pentecost of the gentile world), 布魯斯認為這是一個恰當的描述。31
保羅的出現,是早期教會歷史的一個裡程碑式事件。他一生召命就是做外邦人的使徒,即使在最后日子也是義無反顧,全心向著這一“標杆”(σκοπὸς)直跑(腓立比3:12-14)。路加在保羅第三次宣教行程的后期(回耶路撒冷前兩年於以弗所建立教會),在第四次(羅馬-西班牙)行程之前,記載第四次也是本卷書最后一次聖靈降臨事件。我們看見,在保羅去那兒之前,已經有亞波羅,這位知識分子中的教師,他聖經知識非常豐富且大有熱心,但隻有保羅的按手才有聖靈降臨。
聖靈與新以色列
四次聖靈降臨的記述,明顯與全書的結構相應(1:6-8)。耶路撒冷,撒瑪利亞,猶太地與“地極”(外邦世界)。32
根據這一點經文,我們可以確信:聖靈的臨在是信徒作為新子民(新以色列)的印記。由此,恩約子民的身份不再依據血統與宗教遺傳(例如割禮)。但非常重要的地方,每一次聖靈降臨都是與使徒在場。后面三次尤其清晰。這一點,很可能與使徒身份的見証有關。一方面,是與舊約先知職分上帝親自的印証類似﹔另一方面與新支派有關。在五旬節前,使徒們就一致認為:必須有人補上猶大丟失的職分。為什麼十二的數目必須沒有虧缺?聖經中,與此最自然的對應是十二列祖與十二支派。這一角度,幫我們理解“十二”指向:以色列有十二列祖,新以色列也有新十二列祖。隻是,過去以色列人聖約子民的身份是借著血統與割禮維系,如今則不再是肉體和儀文,而是“裡面做以色列人”(徒7:51-53﹔羅2:28-29),這一轉變唯有透過聖靈的降臨(在人身上)才能實現。這就是說,人若沒有聖靈,就不能算是真正基督徒(即屬神的子民)的原因。
世界向來以民族主義作為共同體的凝聚力,不同民族之間的殘酷殺戮也不絕於每一個時代,歷史表明,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化解這個全人類之“致死的疾病”。相反,一個民族的文化越輝煌,就越有優越感,一旦手中有傷害他族的力量,就終究會使將出來。世界兩次大戰,以及中國歷史上的漢族沙文主義,都是最明顯的教訓。猶太人的民族主義尤其激烈。舊約約拿在約帕企圖逃避外邦宣教的故事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有意思的是,同樣是在約帕,這一頑疾第一次得到清晰的解決。彼得並沒有比約拿更具“地球公民”意識,他同樣視外邦人為“不潔淨”,但隨著異象以及在哥尼流家中發生的事情,再頑固的猶太人也不可抗拒接納外邦人為弟兄,就如洗禮所表明。帶來這一革命性變化的,是因為聖靈降臨。“石心”被“肉心”替代(結36:26)。用保羅的話,就是不同族群被“聖靈洗成一個身體”(林前12:13)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24. πεντηκοστή: G. Kittel, G. W. Bromiley, & G. Friedrich (Eds.),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(electronic ed., Vol. 6, p. 47). Grand Rapids, MI: Eerdmans. 25. 鐘馬田,《以弗所書講章》卷6. 1: “聖靈的刺激”(解釋5:18):http://zhsw.org/123/z/cjzh/nr/49-%E4%BB%A5%E5%BC%97%E6%89%80%E4%B9%A6%E6%9F%A5%E7%BB%8F%E8%B5%84%E6%96%99%E6%80%BB%E6%B1%87/9983-6919-8513-6071.html 26. 彼得的認信(太16:15-18),尤其路加的記載(路九18-20)與此相映成趣。 27. 詩篇110:1在新約中的意義非同小可。根據新約希臘文NA28索引,它在新約中的引用共有15次(不包括暗示),是所有舊約經文中最多的。 28. Richard N. Longenecker,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(Eerdmans, 2016), 65. 29. 非指上帝所生(Begotten),而是指神所立的王,如詩篇2:7所示。 30. 從某種程度而言,撒瑪利亞婦人的事例(《約翰福音》第四章),同樣與福音的對象以及聖靈的主題相關(例如:神是靈﹔上帝的新子民不再以民族性的身份聯結,也不是以地區或是舊宗教條例作為條件,而是在真理與聖靈裡的敬拜群體),可以看為是他曾對“撒瑪利亞人”的錯誤標簽所進行的徹底反思。 31. Mr Frederick Fyvie Bruce,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: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(Leicester: Wm. B. Eerdmans Publishing Co., 1990), 264. 32. 黃朱倫《聖靈與初期教會》(天道,1993):“聖靈的洗”,48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Bock, Darrell L. A Theology of Luke and Acts: God’s Promised Program, Realized for All Nations. Edited by Andreas J. Kostenberger. Grand Rapids, Michgian: Zondervan, 2012. ———. A Theology of Luke and Acts: God’s Promised Program, Realized for All Nations. Edited by Andreas J. Kostenberger. Grand Rapids, Michgian: Zondervan, 2012. Bruce, Mr Frederick Fyvie.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: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. Leicester: Wm. B. Eerdmans Publishing Co., 1990. Conzelmann, Hans. The Theology of St. Luke / by Hans Conzelmann ; Translated by Geoffrey Buswell. Philadelphia : Fortress Press, 1982, c1961, n.d. DeSilva, David Arthur. Introducing the Apocrypha: Message, Context, and Significance / David A. DeSilva ; Foreword by James H. Charlesworth. Grand Rapids, Mich. : Baker Academic, c2002, n.d. Fee, Gordon D. Paul, the Spirit, and the People of God. Reprint edition. Baker Academic, 1994. Hubbard, David Allan. Joel and Amos. Nottingham, England : Downers Grove, Ill: IVP Academic, 2009. Karkkainen, Veli-Matti. Pneumatology: The Holy Spirit in Ecumenical, International,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. Grand Rapids, Mich: Baker Academic, 2002. Longenecker, Richard N. New Wine into Fresh Wineskins: Contextualizing the Early Christian Confessions– In the New Testament and Today. Peabody, Mass: Hendrickson Publishers, Inc., 1994. ———.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. Eerdmans, 2016. Marshall, I. Howard. Luke: Historian & Theologian. 3rd edition. Downers Grove, Ill: IVP Academic, 1998. ———. The Gospel of Luke. American ed edition. Grand Rapids: Eerdmans, 1978. McGowan, Andrew Brian. “Tertullian and the ‘Heretical’ Origins of the ‘Orthodox’ Trinity.” Journal of Early Christian Studies 14, no. 4 (2006): 437–57. https://doi.org/10.1353/earl.2007.0005. Pelikan, Jaroslav. Acts. First Edition edition. Grand Rapids, Mich: Brazos Press, 2006. Thiselton, Anthony C. The Holy Spirit: In Biblical Teaching, through the Centuries, and Today. Grand Rapids, Michigan: Eerdmans, 2013. Wagner, Compiled by the Editors of Christian Life Magazine with the co-operation of C. Peter, The Editors, and Editor Walker Christian Life Magazine Robert. Signs & Wonders Today: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MC510-Signs, Wonders and Church Growth (At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); Including A 13-Session Study with Questions and Applications. 5th Print, July 1985 edition. Wheaton: Christian Life Magazine, 198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