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教會九標誌與灣區華人教會的比較(中)
健康教會九標誌與灣區華人教會的比較(中)
沈有方牧師
上次談到《健康教會九標誌》的標誌一解經講道及標誌二聖經神學在灣區華人教會的情況,這次我們就談一談傳福音及門徒造就, 這兩項都是教會非常重要的事工。
C. 標誌三:純正的福音,及標誌五:根據聖經來理解傳福音
因為這兩個標誌都與福音有關,筆者就將他們合併討論。
幾乎沒有一個教會會說他們不傳福音,但是他們所傳的福音是否純正,就值得商議了。傳福音的人應該包括傳道人、教會的長執同工、以及教會的一般信徒。有些傳道人不想得罪人,或者比較喜歡讓會眾感覺良好,在講台上就絕口不談罪的問題;相反地,常常對會眾說我們還不錯。他們也絕口不談審判;相反地,他們只談神的愛。 一般長執及信徒都會說耶穌是主,但很少對他人,尤其是慕道友說:基督徒要有跟隨耶穌受苦的心理準備;相反地,他們喜歡大聲唱「耶穌是我最親愛的朋友」。華人信徒也很喜歡用「上教會的孩子不會變壞」來鼓勵不信的父母帶孩子來教會。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在裡面,但如果這是唯一的說辭, 就太過功利主義, 且沒有把福音的基本內涵說清楚。狄馬可說:「真正的信仰,真正的福音需要悔改,生命需要改變。」 誠哉斯言!
問題是:在教會裡面,信徒生命的改變,是誰的責任?
筆者的體會是:教會與信徒本身都各有責任。教會要負起正確教導、正確傳福音的責任。教會如果傳成功神學、傳以上所說的假福音,導致信徒不冷不熱,教會當然要負責任。但是教會傳了正確的福音,而信徒沒有回應,就不是教會的責任了。因為信徒生命的改變,最終還是在於信徒自己要回應聖靈在他身上的感動。
灣區很多教會在傳福音的教導上, 包括講台、主日學、及團契,大致上都走在正道上。有些教會非常重視傳福音,主日學有專門的基本要道福音班,而且是繼續進行的課程,從不間斷。筆者所知道的少數教會,主日學每隔一段時間就開設個人佈道的課程。週五團契有福音組。其下還分成看錄像組及查經組。錄像組主要是看福音影片。參加的大多是剛剛開始慕道,還沒有準備好來查經的福音朋友。查經組就是福音性查經。有些教會設立AWANA, 要求慕道友家長要參加福音組聚會。
此外,進入21世紀,灣區有些教會特別在周末設立傳福音的團契,專門向國內來的慕道朋友傳福音。他們 之所以這麼做,乃是看見國內來美的華人越來越多,但他們的無神論背景和台灣香港來的很不一樣,思維模式也有差異,台灣背景的團契不太適合他們。因此成立了另外一個團契,小組長及團契主席都是從大陸來的。台灣來的同工大多做輔導。這些以大陸背景為主的團契迅速發展,很多成為教會的主力。
這個概念與香港葉松茂所主張的佈道團契類似。葉松茂在香港大力推薦佈道團契的主要原因是:1)不少教會團契已經缺乏動力做大幅度的改變,而教會需要生生不息。 2)植堂是改變現狀的一個方法,但許多教會沒有準備好植堂,因此佈道團契是植堂的另類選擇。 葉松茂舉了一個基層佈道團契的例子。他講的是,在植堂之前,針對基層成立一個團契,專門做基層事工。 因為香港的基層與白領階級文化不同, 猶如大陸來美的華人與台灣、香港來的華人不同一般。某些教會的大陸背景團契,正好可以給葉松茂的佈道團契理論作一個例證。
有些教會設有英文班,幫助國內或其他地區來的信徒及慕道友學習英文。這個福音預工很蒙神的憐憫, 每年都有許多人信主。
此外,很多灣區比較大的教會,每年都會差派不同的短宣隊到不同的地方宣教, 包括美中、台灣、大陸、巴西、南非、尼泊爾等等。
相反地,很多小教會平常沒舉辦傳福音的活動。大部分的傳福音都是在個人一對一的層次。教會人數及同工人數限制了他們在這方面的發展。但是少數牧師對傳福音的觀念也可能造成教會在這方面不太重視。筆者知道有牧師主張如果會友的基本訓練不夠,就不能做傳福音的事工。因此他們會要求先做門徒訓練,才談傳福音。這種主張有其道理(怕把福音傳錯了), 但使徒行傳記載,初期教會被迫害,門徒四散,隨走隨傳。他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訓練嗎?
D. 標誌四:根據聖經來理解悔改歸主 (A Biblical Understanding of Conversion)及
標誌八:關注門徒職分與成長 (A Concern for Discipleship and Growth)
筆者將標誌四與標誌八合在一起討論, 因為兩者彼此相關。
狄馬可在悔改歸主上的重點是:信耶穌代表我們願意靠著神的恩典來認罪悔改,使我們的生命有所改變。 在這件事上, 一般信徒的反應,以及因而體現出來的教會光景,有很大的差別。
有些信徒經過多年嘗試,生命沒有改變,以致認為生命的改變只是頭腦的知識, 或只能發生在教會少數領袖身上。但他們所做的其實只有讀經禱告而已。魏樂德(Dallas Willard)在《大使命與大抗命—再思耶穌的門徒訓練》書中說:「新約裡絕對沒有任何一句,認為作門徒是由每天讀經和禱告所組成」。
狄馬可認為:我們既不是什麼都不做,只希望神蹟發生。 也不是我們要負起生命改變的全部責任, 而是依靠神,讓神在我們裡面做成使人得救之信心的工。
教會的異象應該包括傳福音和門徒造就。灣區比較成長的教會,一般都會在這兩方面下工夫。通常不外藉著門徒訓練課程, 以及講台、主日學、團契小組查經,慢慢地改變信徒的生命,使他們靈命有所成長。
但也有一些小教會, 傳道人努力地維持教會的日常活動,其他方面包括傳福音,則付之闕如。盼望他們能慢慢改進。
但是如何經歷「單單依靠基督」需要更多的操練。有些教會傳道人會親自帶幾個門徒,每週聚會、讀經、背經、分享、操練為別人信主代禱。這樣的門徒訓練必然帶出果效,就筆者所知,有一些信徒經過這樣的門徒訓練,多年後被神呼召就奉獻了自己。
標誌八所說的成長指的是靈命成長,而不是強調教會人數的增加。一個只關注人數是否增加,而不太關注信徒靈命成長的教會,無論他的人數有多少,都不能稱之為健康的教會。當然,一個自稱重視靈命成長的教會, 而人數不增加,也有她的問題。根據使徒行傳二章42-47節,初期教會,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(其中很多成為新約聖經的內容),彼此交接,擘餅,祈禱。讚美神,得眾民的喜愛,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。可見重視靈命成長,教會人數自然就增加。反過來說,靈命成長不是只有自己讀經、靈修,還要有團契(彼此交接)、彼此代禱、做好社區關係,得到社區的支持。
以教會整體而言,如何做到成長?狄馬可主張要做到前面的健康教會的七個標誌,教會就會成長。整個教會要一起成長,有賴互相關懷、互相看顧、忠實地勸告、懇求弟兄姐妹,彼此一起聚會、共同事奉、傳福音、奉獻金錢。 他也特別提到牧師探訪的重要性。
灣區有一間教會在創立的時候,就秉持一個信念:在神的家中都同是「從一位聖靈受洗,成了一個身體」(林前12:13),互相做肢體。弟兄姊妹相信在神面前大家平等,有大家一起服事的傳統,所以教會成長也不是長老執事專門的工作。教會設有關顧部門,但大多注重在新人的跟進及探訪生病或有特殊需要的弟兄姊妹。一般的關顧及成長都落在小組長及負責關顧的小組成員身上去落實。這間教會的當家長老(相當於其他教會的牧師), 從來沒有定期探訪會友的習慣,弟兄姊妹也不會有這樣的要求。這樣的做法有利有弊。如果小組長比較積極,小組成員的靈命比較成熟,可以帶動整個小組的成長。如果小組長經驗不夠、或太忙不夠積極,小組就沒有成長的動力,甚至整個小組變得靈命倒退。
灣區有很多的小教會,幾乎佔灣區華人教會的80%。這些小教會雖然屢經困難,但弟兄姊妹在主裡的關係一般都很不錯,以致能夠生存至今,但門徒訓練等就無暇顧及。我在這裡誠摯地建議,還是要做門徒訓練。並學習耶穌,儘快找到三個將來可以做同工的門徒,一方面可以推動事工,一方面可以鼓勵大家在事奉中成長。
下次我們會談教會會員制度、教會紀律、及教會領袖, 就結束這篇文章了。
1,045 total views, 1 views toda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