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合,整合,整合!

整合,整合,整合!/

 

整合,整合,整合!

吳羅瑜博士

越來越覺得,做人需要多方面的「 整合」(integration)。

不同學科知識上的整合
猶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,在香港唸中學時,學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,另一方面,也曉得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原子,包括中子、質子和電子。但細胞跟原子的關係又如何?我弄不清楚,反正老師沒有教,課本沒有解釋,問題也就懸而未決了,但總覺得有點遺憾。


大學畢業、教了兩年書後,在美就讀芝加哥三一神學院期間,很高興從老師那兒學到了釋經、聖經神學、歷史神學、系統神學、實踐神學的關聯,這個架構幫助我整合基督宗教裡不同學科的知識。然而,頭腦上知道整合的途徑是一回事,真正領會和實行又是另一回事。其實,神學院的教授愈是學有專精,自己愈可能不注重跨學科的整合,若期望神學生自己作整合的工夫,也可能是奢望吧。不過,我從事神學教育多年後,「基神」(基督工人神學院的簡稱)一位畢業數年的校友,有一天很興奮地告訴我,他發覺在神學院所學的不同科目之間原來互有關聯。我為他高興,我想,他走對了方向,有整合知識的能力了。


與此同時,「基神」為了取得美加神學院校協會(ATS) 的認證,參考了其他神學院的做法,對Capstone course多了認識。我越來越體會,我多年教導的基督教倫理學這門課,正正是一門Capstone course,需要把神的話語、哲學、教會傳統教導、當今文化、信徒的處境等多方面一併考慮,要求不少整合的工夫!


另一方面,我也發現,原來自己在整合某些知識上其實還剛起步。我研讀新約聖經數十年,研究教會歷史上的伊格那丟主教 (Ignatius) 和孟他努主義 (Montanism),斷斷續續也有十多年了,但甚少把這些教會歷史的片斷連於使徒行傳記載中的人物和地理 (如安提阿、弗呂加)。也許我是中了知識專門化的毒害,需要整合的解藥了。


信仰與知識的整合
其實,需要整合的,遠不止不同學科知識上的整合。記憶中,從唸中四到讀大學的求學階段,我經常陷在理性與基督教信仰的張力中。一方面,我在基督教家庭成長,極其享受教會生活,少年時即奉耶穌為個人救主和生命主宰。但另一方面,我在中學的聖經課裡,聽到老師說明舊約五經非出自摩西本人之手,聖經所記載的神蹟又可有甚麼自然解釋;在中文科裡,接觸到宋明理學的精深學說;在生物學的許多課堂裡,則知道進化論如何解釋物種的起源與演變。凡此種種知識,衝擊著我的信仰。我沒有把內心的掙扎告訴別人,幸好中學時期透過閱讀科學證道的書籍,提供了一些幫助,而且我大學時代參與的基督徒團契大力鼓勵我們多閱讀,包括護教的書、信仰與科學關係的書、剖析進化論的書等等。與此同時,我在大學時代更多把理性想不通的問題帶到神面前,祈求祂幫助我解決。如此,我慢慢發現,基督教的信仰是經得起理性考驗的。這個體會和信念,在進到三一神學院後就更堅定了。
這不是說,信仰與知識的整合可以一蹴而就。事實上,我發現這是一輩子的事情,因為人一生會有不同的際遇,對神的信仰可能進深,也可能後退。再者,隨著時代的轉變,人類的知識也會增多和改變。所以,基督徒一方面要堅守福音真理,但同時要不斷調校信仰與知識的整合。不錯,基督教的神觀、人觀、世界觀、救贖論既融貫,又能統攝各方面的知識,並且所有真理都從神而來,包括在自然界和人間的真理,以及聖經的真理;但這並不表示,基督徒面對信仰上的任何挑戰都一定有完美的答案,有時候只能存疑,謙卑承認所知有限。


個體與群體的整合
從我的經驗看來,上述兩種知識上的整合,除了我個人的思考和努力之外,還得靠賴他人的幫助。這些人可能是講員、教授,也可能是作者。以往,我通常看他們為單獨的、有卓越能力 的個體。這種看法雖然沒有錯,但是我這幾年來,多了從教會群體的角度來思想事情,便體會到,作為個體,這些曾鑄造我生命的人,以及我自己和相熟的基督徒友人,不僅是普世教會的一員,也是歷世歷代教會的一員,獲神賦予不同的恩賜,領受不同的使命,在教會的傳承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。這樣,歷代普世的教會,構成了一個四維向度的連續體,我有份其中,從中汲取,也對她的延續有所貢獻。這些體會,幫助我面對同輩老病離世的消息,也讓我能夠疏理情緒,不致因為自己曾嘔心瀝血編撰的書籍絕版而哀傷不已。在我看來,如果信奉基督的人都持守廣闊深遠的整合教會觀,將有助化解種族和國家之間的冤仇。


個人生命的整合
想深一層,我們不僅需要群體之間的整合,也需要個人生命的整合,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內在的張力,例如、心口不一、知行不一、意志與情感互相矛盾、個人不同身份之間難以協調或排序等。有時候,張力牽涉善與惡的取捨,所需要的是道德勇氣和能力;有時候,張力關乎合宜與否,所需要的是決擇的智慧。在這兩種情況下,基督徒要解決張力,達致內心的平靜,都可以求助於那位全知全能的神。除此以外,我近來還發覺,原來一些看來毫無疑問,甚至完全合理的情緒都可以讓人內心分裂。例如,烏克蘭難民的流離失所、校園內槍擊案的無辜死傷,正常人聽聞都會哀痛;但是盛開的花朵、清脆的鳥鳴、孩童的笑臉,同時喚起愉悅的感受。若不悲哀,好像無視他人的苦難;若不歡笑,則缺乏感恩之情,也無法正常生活。兩種情緒爭相湧現,要為二者分配時間嗎?要分配表達對象嗎?我不知道如何應對,只能把張力告訴神。奇怪的是,在神裡面,兩種情緒都有正當性,我於是把無法解脫的哀傷放在神手裡,求神彰顯公義、施展憐憫(不忘記我自己要為賑災捐獻),也為了花香鳥語、人間尚存的美善感謝神。


這個體會,更進一步讓我想到,世上眾生、宇宙裡芸芸事物,帶來多元、分歧,甚至紛爭。如何作出整合?答案大概是:在真神裡!